20170119 阿里山星軌
星空下的對話,師資團隊,是由一群熱愛天文及星空的天文館解說志工老師,所共同創立的,伙伴們經常在武陵及全省各個地方,和遊客分享天文。 在此網誌中,我們很樂於分享,希望有更多人和我們一樣熱愛星空,一起來為這片大地盡一份心力,共同響應愛護大自然環保無光害運動。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阿里山拍星軌 拍攝者:羅敬華
上星期三(2017/01/18)到南投縣信義鄉看梅花,本想順便第二天到新中橫夫妻樹旁第一次拍星軌,但隔天到達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才知道新中橫最高點路段,每晚交通管制不准通行,只好改在阿里山沼平公園拍攝,沼平公園朝北方向面對塔山,地勢良好,可惜南方有一些路燈及住屋的光害,拍照當天,上半夜無月光,天氣晴朗,我是用Canon 5D3,17-40鏡頭,f4,每30秒拍一張,曝光時間是29秒,前一個多小時是用iso400,後因擔心過曝改用iso200,直到結束,事後用Startrails軟體疊加,因第一次試拍,結果還算滿意,下一次應用iso400或更高及加長拍攝時間。
20170119 阿里山星軌
20170119 阿里山星軌
2017年1月16日 星期一
武陵2016/1梅花季音樂會(梅好時光) 拍攝者:劉金福
武陵農場在1月梅花季期間與富野飯店及雪霸國家公園
不定期舉辦音樂會(梅好時光)
您若是1月梅花季前往武陵農場可多留意農場發布的相關訊息,也許可以在梅花海下聆聽一場音樂與花朵的盛宴.
這是2016年1月9日由大提琴家張正傑所率領的團隊與國劇大師朱陸豪合作演出的精彩音樂會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如何拍攝日偏食軌跡圖? 作者:羅敬華
比起一些其他天文現象,拍攝日食相片算是比較不辛苦的了(當然是不需要熬夜~),只要有一個單眼相機及太陽減光鏡就可拍出很生動的相片,以下是過去三次我拍的日偏食軌跡圖相片,也在拍攝方法及PS(PhotoShop)相片修圖的步驟上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由於太陽光太亮,在拍攝日食前,需準備一個減光鏡,2012及2014拍的相片是用標準太陽減光鏡,2009拍的相片則是用兩個普通的照相機減光鏡(ND-400)加上兩個偏光鏡(因已沒有減光鏡可用)才勉強夠將太陽光衰減到適合的程度。
拍攝日偏食軌跡圖時,需先將照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每十分鐘(或五分鐘)拍一張,整個拍攝過成中,不可移動腳架及相機,一直拍到日食結束,再利用相片編修軟體將全部相片疊加成為一張,每隔一段時間的拍攝,也可用電子遙控器自動拍或有一些相機本身就有自動計時拍攝的功能。
在拍日食過程前,要先算出整個日食過程,太陽移動的角度,作為相機鏡頭焦距調整的依據,通常可從天文單位或NASA網站得知日食初虧(C1)及復圓(C4)的時間及太陽的高度角、方位角,算出高度角及方位角差值,或可用電腦Stellarium天文免費軟體,模擬初虧(C1)及復圓(C4)的時間,取得高度角及方位角算出其差值,再依畢氏定律,"a(高度角差)平方 + b(方位角差)平方 = c(太陽移動角度)平方" ,約略求得太陽移動的角度。通常可將所算出的太陽移動角度再加上一安全百分比(約30%)以確保相機鏡頭可包含整個日食的過程。
有了太陽移動角度後,必須調整相機變焦鏡頭之焦距以配合所需要的角度,不同的鏡頭可參考其鏡頭說明書得知拍攝角度,還要考慮不同廠牌相機的CCD尺吋來設定鏡頭焦距,或可直接用相機先試拍一些相片,找到需要多大的鏡頭焦距以涵蓋所需要的角度,方法就是將相機放在一固定位置,在不同的鏡頭焦距下拍攝數張,每照一張,就量一下相機到相片上兩邊物體的角度,如此即可抓出需要的鏡頭焦距,當然你可在網站或書上找到所需的鏡頭焦距,但即使如此,你還是需要事先做一些拍攝測試。
最後你需要在日食前,用M模式實際試拍相同的太陽位移角度,先設定三腳架及照相機置放的方位,通常如日食發生在太陽升起時,你可將太陽放在相機影像左下角開始拍(這適合於地球北半邊的拍攝),反之,太陽下降時,將太陽放在相機影像左上角開始拍。如遇到稀薄的雲層,你必須隨時調整光圈及速度以得到適當的相片曝光。
記得還要拍一張地景做為軌跡圖的前景,以提升相片的紀念性。
拍攝完成後,我是用PS(PhotoShop)相片修圖軟體,只要用幾個PS拷貝、貼上、圖層變亮等基本功能,即可將所有的相片疊加成一張。使用PS的步驟如下:
1. 開啟舊檔,對所有欲疊加的相片(為方便說明,先假設疊加三張相片)
2. 將第二張影像複製並貼到第一張影像上
2a. 選第二張,選取,全部,Ctl-c
2b. 點第一張,Ctl-v,在圖層上方,將正常改變亮
3. 再將第三張影像複製並貼到第一張影像上
3a. 選最後一張(第三張),選取,全部,Ctl-c
3b. 點第一張,Ctl-v,在圖層上方,將正常改變亮
(如有更多的相片要疊加,可重複3a, 3b,地景圖也可用同樣的方式加上)
4. 合併圖層:在最上方的"圖層”,按右鍵,選"合併可見圖層"
5. 另存新檔 (用JPEG)
20090722 日偏食軌跡圖於台北(拍攝者:羅敬華) |
20120520 日偏食軌跡圖於美國北加州Six flags遊樂園(拍攝者:羅敬華)
|
20141023日偏食軌跡圖於美國加州矽谷(拍攝者:羅敬華) |
由於太陽光太亮,在拍攝日食前,需準備一個減光鏡,2012及2014拍的相片是用標準太陽減光鏡,2009拍的相片則是用兩個普通的照相機減光鏡(ND-400)加上兩個偏光鏡(因已沒有減光鏡可用)才勉強夠將太陽光衰減到適合的程度。
拍攝日偏食軌跡圖時,需先將照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每十分鐘(或五分鐘)拍一張,整個拍攝過成中,不可移動腳架及相機,一直拍到日食結束,再利用相片編修軟體將全部相片疊加成為一張,每隔一段時間的拍攝,也可用電子遙控器自動拍或有一些相機本身就有自動計時拍攝的功能。
在拍日食過程前,要先算出整個日食過程,太陽移動的角度,作為相機鏡頭焦距調整的依據,通常可從天文單位或NASA網站得知日食初虧(C1)及復圓(C4)的時間及太陽的高度角、方位角,算出高度角及方位角差值,或可用電腦Stellarium天文免費軟體,模擬初虧(C1)及復圓(C4)的時間,取得高度角及方位角算出其差值,再依畢氏定律,"a(高度角差)平方 + b(方位角差)平方 = c(太陽移動角度)平方" ,約略求得太陽移動的角度。通常可將所算出的太陽移動角度再加上一安全百分比(約30%)以確保相機鏡頭可包含整個日食的過程。
有了太陽移動角度後,必須調整相機變焦鏡頭之焦距以配合所需要的角度,不同的鏡頭可參考其鏡頭說明書得知拍攝角度,還要考慮不同廠牌相機的CCD尺吋來設定鏡頭焦距,或可直接用相機先試拍一些相片,找到需要多大的鏡頭焦距以涵蓋所需要的角度,方法就是將相機放在一固定位置,在不同的鏡頭焦距下拍攝數張,每照一張,就量一下相機到相片上兩邊物體的角度,如此即可抓出需要的鏡頭焦距,當然你可在網站或書上找到所需的鏡頭焦距,但即使如此,你還是需要事先做一些拍攝測試。
最後你需要在日食前,用M模式實際試拍相同的太陽位移角度,先設定三腳架及照相機置放的方位,通常如日食發生在太陽升起時,你可將太陽放在相機影像左下角開始拍(這適合於地球北半邊的拍攝),反之,太陽下降時,將太陽放在相機影像左上角開始拍。如遇到稀薄的雲層,你必須隨時調整光圈及速度以得到適當的相片曝光。
記得還要拍一張地景做為軌跡圖的前景,以提升相片的紀念性。
拍攝完成後,我是用PS(PhotoShop)相片修圖軟體,只要用幾個PS拷貝、貼上、圖層變亮等基本功能,即可將所有的相片疊加成一張。使用PS的步驟如下:
1. 開啟舊檔,對所有欲疊加的相片(為方便說明,先假設疊加三張相片)
2. 將第二張影像複製並貼到第一張影像上
2a. 選第二張,選取,全部,Ctl-c
2b. 點第一張,Ctl-v,在圖層上方,將正常改變亮
3. 再將第三張影像複製並貼到第一張影像上
3a. 選最後一張(第三張),選取,全部,Ctl-c
3b. 點第一張,Ctl-v,在圖層上方,將正常改變亮
(如有更多的相片要疊加,可重複3a, 3b,地景圖也可用同樣的方式加上)
4. 合併圖層:在最上方的"圖層”,按右鍵,選"合併可見圖層"
5. 另存新檔 (用JPEG)
訂閱:
文章 (Atom)